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返回部主站
 
 
 
首 页 | 会议概况 | 报告解读 | 背景资料 | 媒体报道 | 贯彻落实 | 专家访谈 | 会议图片 | 相关链接
首页 >> 工作会议 >> 全国交通工作会议 >>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 背景资料

桥隧,随大国崛起——2010年中国桥隧领域盘点
《中国交通报》          2011年01月11日
【字号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高速公路渐别平原,向崇山峻岭延伸。图为“上天入地”的山区高速公路。本报资料片

  相对于2009年舆论对桥梁隧道领域的密集关注,2010年则显得“冷清”许多,当然,这样的“冷清”是好事。桥梁隧道领域公共事件的减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领域的逐渐成熟。

  火热的建设接力赛

  在过去的一年,桥梁隧道领域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成果丰硕。

  首先表现在公路桥梁、隧道总量的继续增加。“2009年年底,全国公路桥梁达62.19万座、2726.06万米,其中特大桥梁1699座、288.66万米,大桥42859座、981.90万米。全国公路隧道为6139处、394.20万米,其中特长隧道190处、82.11万米,长隧道905处、150.07万米。”——摘自《2009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建成通车桥隧工程中不乏亮点和精彩之作。

  2010年4月26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作为我国内地首条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覆盖层最浅的海底隧道。不仅如此,它还是国内专家自行设计的第一条海底隧道,除了工程本身、施工工艺创下不少第一外,隧道内部安装的消防、排水、机电等系统也是国内最先进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时4年8个月的建设,翔安隧道实现了创优质工程和施工零死亡的建设目标,创造了海底隧道施工无等级亡人事故的世界奇迹,受到交通运输部和安全监管总局联合通报表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说,翔安隧道的建设填补了我国海底隧道建设的空白,为我国海底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设我国类似海底隧道创建了示范。

  2010年年底,墨脱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目前西藏最长的公路隧道、国内坡度最大隧道——3310米长的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为墨脱公路嘎隆拉山至墨脱县城段全面施工和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嘎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典型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海拔寒区“三高”隧道,隧道坡度为4.1%,是国内坡度最大的隧道,工程难度大、施工条件差,在公路建设史上非常罕见。

  随着高速公路告别平原,向崇山峻岭延伸,由桥梁和隧道组成的公路便成了“上天入地”的天路,挑战随之大增。

  2010年4月18日,经过六年克难攻关,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穿越14座高山,跨越13道深谷,沿途地形地质极其复杂,被称为“集中国地质病害之大成”和“工程禁区”。该路桥隧比高达51.81%,高墩大跨桥梁和特长隧道群规模和技术难度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同样,2010年,在陕西的巍巍秦岭中,在重庆的茫茫武陵山中,一条条几乎由桥梁和隧道组成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也许,挑战才将开始。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综合监控与安全节能等运营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提升管理和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高速公路主管部门和隧道运营单位亟待重视的课题。

  高速铁路的发展为桥梁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2010年9月底,世界最长公铁两用桥——郑新黄河大桥公路桥通车。

  我国正开展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跨越长江、黄河等江河的大跨度桥梁迎来又一个建设高峰。这些大桥均为多线铁路桥或公铁两用大桥,承载能力大、列车运行速度高。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京沪高速铁路济南黄河大桥……诸多建成和在建的大跨度桥梁在设计中采用了多项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

  安全耐久是永恒主题

  2010年,桥梁隧道的安全耐久问题依然是业内关注的最重要话题,这也基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在公共安全领域,桥梁隧道事故给人们造成的伤痛依然难以承受。2010年7月24日,河南省栾川县伊河汤营大桥因遭受特大洪水发生整体垮塌,导致数十人伤亡。虽然这一事故因超预期的洪水所致,但各地普遍存在的危桥依然是一个个潜在的隐患。

  2010年11月28日,南京城市快速内环西线南延工程四标段,发生钢箱梁倾覆,导致7名施工人员死亡,3人受伤。随后的分析认为,此次梁体侧翻坠落事故是由于施工过程中违反施工程序,现场管理缺位造成的……由此可见,桥隧领域面对的安全问题依然是头等大事。

  目前,数千公里的“断头路”和待建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主骨架,大多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工程艰巨,建设难度大,至少在可预计的近期建设风险依然大量存在。

  同时,强震、强风、船撞、水毁、恶劣的环境、人为风险……从建设开始,“危险”无处不在,桥梁的安全耐久就一直经受着巨大考验。目前,我国桥梁绝对数量的快速增加,会不会意味着多年后,大量存在安全隐患桥梁的产生?

  正如一些专家不无担忧地指出,除了超载超限运输对桥梁的严重伤害外,在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项目的审批时间长,造成开工时间短,设计人员无法深入研究;二是恶性竞争,导致招标价格低,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三是献礼性工程现象严重,工期紧,严重违背桥梁建设的科学性;四是桥梁“重建设轻养护”,大量中小型桥梁缺乏严格的管理养护,技术状况堪忧;五是科研创新成果“成色”不足,技术储备和精细化建设存在差距。

  此外,每次因政策环境宽松而产生的建设热潮,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且集中的建设规模,而成熟的项目管理者、熟练的技术工人则变得紧俏起来,去年广东等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用工荒”,这也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面对桥隧这一相对高危的领域,为防范风险的不断发生,制度的设计者也在积极努力,力求为桥梁隧道的安全加上一把把锁。

  2010年9月1日,酝酿已久的初步设计阶段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及相关技术指南开始施行,这为我国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提供了制度和技术的保障。

  按照制度规定,今后,交通运输部审批初步设计的国家重点公路工程项目,尤其是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都必须对工程方案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对风险源的风险发生概率及损失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不过,作为一个大的制度框架,在施工建设阶段和更加漫长的运营管理阶段,相关的制度还需要完善。也就是说,在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施工保障性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明确风险源,避免采用风险大的施工方案,制定、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和预案;在运营阶段,预防事故为主,确保设施安全,优化运行管理。

  2010年10月,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主办的公路桥梁养护工程师轮训班正式开班,这一举措正是要进一步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和桥梁养护工程师业务素质,最大限度减少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公路桥梁坍塌事故。

  部公路局副局长张德华曾表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拟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完成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现有中桥及以上危桥的改造任务,确保全国危桥数量逐年下降,确保“十二五”前三年基本消除国省干线所有危桥。

  期待中的“港珠澳”们

  2010年,继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后,又一跨越大江大海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项目推进顺利,引来广泛关注。

  2010年7月8日,由交通运输部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了科技部主持的可行性论证,标志着该项目正式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9月29日,41名中外专家受聘港珠澳大桥“智囊”。其中内地专家37名、香港专家2名、国外专家2名,冯正霖任专家组组长。

  2010年12月21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代表中交股份总裁刘起涛签署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目前岛隧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上百名管理人员和设计团队已逐步到位,施工设备已陆续进场。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称,将在保护好白海豚以及相关环境与生态的情况下,确保港珠澳大桥在2016年如期通车。

  相对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顺利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还处于前期阶段,一直致力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施耀忠,在2010年“两会”期间,又一次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有关提案。

  “2012年开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目前来看还是有困难。”施耀忠说,琼州海峡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约29.5公里,最窄处19.4公里,水深40至160米。相比已经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已开工的港珠澳大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将是一个更加庞大的超级工程。

  施耀忠提出,在我国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江、跨海湾通道建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跨海通道桥梁和隧道两种形式的高难度建造技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入科技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的科技发展规划支持,为我国今后建设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等跨海通道、参与国外跨海通道建设进行技术储备。

  此外,关于台湾海峡通道的学术探讨每年都在进行,且已经持续十多年,业内的专家学者都在期待着有一天有实质性的进展。

  地铁“赶时髦”

  “没有地铁,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大城市。”这恐怕是时下很多城市共同的心态和冲动,于是2010年,地铁建设热潮席卷全国诸多城市。

  截至2010年,中国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沈阳等。而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名单则出现了二三线城市的身影,据统计已接近30家。

  人们对于地铁建设的忧虑除了来自经济层面的考虑,地铁项目“一窝蜂”上马,非理性建设带来的安全隐患则更让人担忧。

  王梦恕,一位几乎参与全国所有地铁项目规划论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今后向地下发展是趋势和潮流,地铁修建热的出现是客观的需要、群众的需要,但必须有合理工期、合理造价、合理方案做支撑。他警告说:“现在地铁相互攀比十分严重,都在比公里数,希望在短期内竣工,尤其是出现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合同和不合理方案四大问题,如此怎么能不出事呢?”

  据了解,地铁论证比较匆忙,客流量调查、地质情况的研究不够充分,本来要搞很多地质勘探,也因为时间紧迫而被压缩,工程就仓促开工,加之管理及技术人才梯队没有跟上,成了安全问题最大的隐患。



      相关文档
    [湖南]加强高速公路桥隧养护管理培训
    [内蒙古]高路公司积极应对强降雨天气全天候监控特大桥隧
    [甘肃]甘南动态监测180余座桥隧
    [山西]山平高速公路路基桥隧第三项目部施工势头强劲
    武警交通编撰道路桥隧抢险手册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维护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46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