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部首页 首 页 | 报告解读 | 背景资料 | 媒体报道 | 贯彻落实 | 专家访谈 | 会议图片 |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专题>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旗开2011之企业篇——智能张拉:科技护航道路安全
《中国交通报》       2011年12月30日
【字号 】【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通平高速公路公司副总经理何杰介绍智能张拉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系统吸引了众多关注,图为湖北郧十高速公路的专家在通平高速公路现场考察智能张拉系统

 

由图可知:使用智能张拉系统后,延伸量误差基本控制在±6%(红线)范围内,张拉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只有生命得到安全保障,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湖南联智桥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联智”)则在道路、桥梁安全运行中,担当起了安全守护者的角色。
  据了解,在道路、桥梁建设中,由于预应力传统张拉完全依靠人工操作,误差率很高,无法保证预应力的施工质量,给桥梁安全运行埋下隐患。部分桥梁因预应力施工不合格而被迫提前进行加固维修,更为严重的桥梁甚至出现突然垮塌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破解预应力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的难题,成为许多桥梁道路建设者的共同困扰。
  然而,在湖南通平高速公路上,这种困扰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业主。他们虽未加倍监督工人施工,却对预应力张拉质量充满信心,实际检测结果也证明这不是盲目自大。这种信心来源于一种新型施工技术的投入——由湖南联智开发的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彻底消除了传统施工缺陷,有效保障了预应力结构的安全。
  张拉质量大幅提升
  在通平高速公路5标的预制梁场,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主体——两台红色的智能张拉仪摆放在梁体两端,一名施工人员通过WIFI无线局域网络,仅用一台装有控制系统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就轻松完成了整个梁板张拉全过程的操作。令人称奇的是,整个过程全部由电脑设定的程序运行,与传统张拉施工中五六名工人大张旗鼓的施工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仔细观察操作台的电脑屏幕,张拉加载速率、停顿点、加载力、伸长量、持荷时间等张拉数据,通过千斤顶上的传感器传送过来,并以数字加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数据曲线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两端数据如同克隆一般极其相似,这说明梁板两端的压力和位移数据十分对称,没有出现手工张拉时常有的压力不均等现象。随着张拉程序的自动完成,张拉施工完毕,软件自动生成了张拉记录表,从数据上看得出,张拉精度完全符合国家规定,张拉质量无可挑剔。
  通平高速公路一共有6180片梁需要张拉,目前已经张拉完成5500多片。从第一片梁开始,施工方就使用了湖南联智的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从检测数据来看,智能张拉在延伸率精度上比传统张拉提高了15倍,为高速公路预应力结构的耐久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湖南通平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杰介绍说:“系统软件还有远程监控功能,用电脑自带摄像头现场拍照,确保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到位。通过软件,我坐在办公室就能掌握任何一片梁的张拉进度和实时数据,对施工情况了如指掌,质量自然可以保障。”
  研发源于社会责任
  以高科技智能化工艺,保证预应力结构安全,让业主单位安心,这种独特的安全理念,令人不由对研发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湖南联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这种安全理念来源于湖南联智的企业性质。
  湖南联智的传统业务是桥隧、道路检测,对安全有非常高的敏感性。2009年,在一次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过程中,湖南联智技术人员发现,由于传统预应力张拉施工人为因素无法掌控,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锚下有效预应力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存有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根据多年的检测经验,湖南联智发现,如果预应力施工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甚至造成垮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湖南联智主动肩负起保护桥梁道路安全的社会责任。2009年4月,该公司董事长刘柳奇与总经理梁晓东带领研发团队开始研发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研发团队由12人组成,涵盖了土木和桥梁工程、机械、液压、力学、计算机信息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过无数次加班到深夜的试验与向相关专家请教,第一代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终于研制成功。
  经过大量对比试验,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依靠智能化施工,能够精确实现梁体两端对称同步张拉,彻底杜绝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保证预应力施工质量。智能张拉系统一面世,就在湖南通平高速公路得到了全线推广。对于安全的共同追求,让湖南联智与湖南高速公路通平公司开展了长期合作,随着大量实践数据的反馈,设备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仅一年时间,智能张拉系统就升级到了第三代,产品性能从略显青涩到成熟可靠,湖南联智对安全的追求,在产品上得到了实现。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维护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46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