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部首页 首 页 | 报告解读 | 背景资料 | 媒体报道 | 贯彻落实 | 专家访谈 | 会议图片 |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专题>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救捞系统召开2012年视频工作会议
《中国交通报》       2012年01月11日
【字号 】【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新的一年里,救捞人激情演绎“稳”与“进”
 
  

2011年11月9日,航途中丢失螺旋桨、失去动力的5000吨级集装箱船“盛兴16”轮,在“东海救115”轮顶风冒浪的全力拖救下顺利脱险,16名船员获救。  刘鲁兴 供图

  历经一甲子惊涛骇浪中的锤炼,中国救捞人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一个阶段,是中国救捞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的重点时期。”1月6日,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在2012年救捞系统工作会议上说。

  全年救助遇险人员3764人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救捞人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多、难事多。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救捞工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累计执行特殊救助任务1461起,救助遇险人员3764人、遇险船舶288艘,成功打捞沉没船舶5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超过133亿元。特别是在“翡翠”轮、“方舟6号”、“辽丹渔26628”等重大成功救助中,充分发挥了救捞系统在海上应急救助、抢险打捞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同时在完成神舟四号、五号、六号、七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基础上,又圆满完成了“神舟八号”保障任务。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中国救捞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和国家应急管理需求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的整体特色,在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救捞发展60年来,承担着公益性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的公共服务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部党组确定的”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目标。”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会上这样评价。

  救捞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理念、正确思路的引领。李盛霖部长肯定救捞体制改革8年来的发展是“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回顾60年来,特别是体制改革8年来的发展,救捞队伍不断壮大,救捞实力显著增强,救捞装备逐步更新,救捞技术日渐提高,救捞文化不断繁荣,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较短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专业救捞力量用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在国际救捞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实充分证明,救捞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救捞发展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家利益,适应民生需求,与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保持了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脉络保持了一致。”宋家慧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体制改革8年来,专业救捞力量执行救助任务起数、救助遇险人数、救助遇险船舶艘数和获救财产总价值,分别占60年来总数量的94.5%、50.4%、39.2%和94.7%。

  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十二五”是落实国家规划、全面加强救捞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救捞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救捞人在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现状。

  宋家慧分析,近年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显著增加,加强应急工作已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着手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这为推动应急事业发展特别是推动专业应急队伍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十七大以来,随着以“一案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应急管理逐步走向深入,应急队伍建设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部党组也始终把海上安全保障摆在突出位置上。此外,我国海洋经济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对海上应急保障力量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些都为救捞提供了发挥专业优势的巨大空间。

  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救捞系统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宋家慧说,近年来,虽然救捞系统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与其他涉海部门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进,既为救捞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救助经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已成为制约救助工作、队伍管理和稳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吨位、大深度沉船打捞和快速清障打捞能力仍显不足;救助船舶结构不合理和救助直升机数量不足的客观现状、救助手段单一与救助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科学救助任重而道远。

  在深刻分析救捞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宋家慧认为必须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为主线,转观念、调结构、抓落实、促发展,着力提高应急救助、抢险打捞能力,推进救捞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中求进谋求协调发展

  谈到未来的发展,宋家慧表示,将立足于三个“三位一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支海陆空、大中小、远中近相结合,多兵种、多功能、多手段、多元化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的专业救捞队伍。

  据了解,国务院将救捞作为《国家应急规划》和《航空应急规划》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对救捞基本建设投入预计将达到85亿元,为救捞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救捞系统计划购置救助直升机12架,新造大型专业救助船舶14艘、5000吨大型起重船1艘、大型溢油清污船3艘。随着这些装备的投入,到“十二五”末,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宋家慧介绍,救捞系统今年将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成果,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提高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应急救助方面,充分发挥救捞联动机制作用,促进科学救助实施,不断提升救助成功率;尽快实现救助船舶动态无缝跟踪,并发挥好救助基地前沿堡垒作用;完善海上救助志愿者管理机制,加强对救助志愿者工作的统一指导;按照全面参与921工程应急救援保障的要求,加强载人航天工程协作,从“神舟九号”起积极探讨参与主着陆场系统的工作,为保障海上着陆做好前期工作。抢险打捞方面,引导打捞经营单位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打捞经营“走出去”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打造与航运大国、海洋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救捞品牌。飞行队建设方面,以创建“安全、规范、高效、精英”一流飞行队活动为平台,全面提升救助飞行队的管理水平,开展“标准规范年”活动。此外,还将不断提升安全预防预控能力,着力实现全面安全、持续安全。

  □链接一

  2011救捞精彩回放

  ●出色完成12个台风袭扰期间救助任务。在狂涛怒浪中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40余名、遇险船舶36艘。其中,在台风“尼格”中一举成功救助“LUCKY MINERAL”轮、“新靖海”轮上54名遇险人员;在抗击台风“梅花”中救助岱山海域28艘渔船、300多名渔民。

  ●救助基地成为推动救捞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救助基地全年参与执行任务833起,占全系统救助任务总量的57%。

  ●志愿救助全面推开。已在10个基地成立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招募志愿者213名。一年来,志愿者已参与救助104起,救援遇险人员202名,救助遇险船舶16艘。

  ●远赴海外实施救援。冒着核辐射危险,派遣“德跃”轮赶赴日本灾区救助“龙沐湾”轮及24名船员。组织“德洲”轮、“德宏”轮分别远赴孟加拉湾和委内瑞拉救助蒙古籍货轮“SHIPINCO-1”轮、巴拿马散货船“SEA RAINBOW”轮。

  ●积极支持有关省市和部门加强救援力量建设。组织系统潜水专家赴四川凉山,为当地培训22名潜水员。对珠海200余名渔民进行潜水安全知识培训。为长江航道局、黑龙江航运局等培养潜水员和水下摄影记者。

  ●圆满完成重大抢险打捞任务。完成了“海阳001”轮、“智利国航瑞马”轮、“达飞利波拉”轮和“胜利作业三号”平台等重大抢险打捞任务,开展“东方日出”轮抢险打捞、“南澳1号”考古打捞。其中“1101”打捞工程创造性地利用海上打桩生根、拉力千斤顶系统和单边驳船联合扳正技术,实现了三大技术创新。

  ●飞行救助效率进一步提升。飞行队全年成功救助遇险人员309名。其中,在“纳沙”强台风中成功救助“方舟6”轮12名遇险人员受到部党组充分肯定。救助“鲁荣渔0381”上13名遇险人员、“粤台山1204”上 6名遇险渔民,在台风中成功撤离康菲石油公司平台被困的20名人员、“勘探6号”平台上6名人员,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救捞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了大型溢油回收船、3艘近海快速救助船、基地配套工作艇、15000吨打捞驳船的工可报告,完成了两艘14000kW海洋救助船选厂建造、6艘8000KW海洋救助船完工交付或审查招标。交付了3艘沿海自扶正救助艇。

  ●国际话语权提升。去年又有5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连续5次当选国际救捞联合会执委单位,再次当选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董事单位,积极参与《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等修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救捞界乃至航运业的话语权。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东海救助局、南海救助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南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党支部被中组部等评为“广州亚运会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系统共有20个先进集体和职工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交通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称号,1人荣获“全国十佳海员”称号;2名职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链接二

  2011救捞大事点击

  ■中国救捞创建60周年

  中国救捞的前身——中国人民打捞公司,成立于1951年8月。当时只有职工120人、10余艘陈旧的小型平驳和1艘125千瓦的拖轮。60年后的今天,中国救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目前拥有专业救助船舶75艘、专业打捞船舶123艘、自有和租用救助飞行器20架、救助基地21个、飞行基地11个,逐步成长壮大为国家海上应急救援主力军。尤其是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救捞的快速发展及特色发展令世人瞩目,并成为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中的重要力量。

  ■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2011年8月24日至28日,四年一次的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也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本次大会共有正式代表400多人,其中国外代表200余人。大会的承办深化了中国救捞与世界救助同行间的交流和合作,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救捞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救助飞行队成立10周年

  2001年3月5日,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正式成立,救捞体制改革后更名为交通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如今,四支救助飞行队并驾齐驱,大连、青岛、舟山、福州、三亚等11个飞行救助基地随时候命,飞行救助临时起降点达59个, 共拥有17架救助直升机和3架固定翼飞机。目前,海上飞行救助范围已覆盖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西沙等重点海域,空中救援与水面救援、潜水打捞并驾齐驱,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海空立体救助新格局。2011年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和香港飞行队合作10周年。

  ■救捞题材电视剧《碧海雄心》启动

  2011年6月9日,由部救助打捞局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出品的20集电视剧《碧海雄心》在北京启动。这部电视剧将以救捞系统为故事背景进行创作,主要表现我国唯一的国际化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进行国际化专业救援的英勇感人事迹,这也是国内首部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该剧计划2012年开机拍摄,力争2012年底在央视播出。

  ■“东海救113”轮访台

  2011年4月29日至5月12日,交通运输部大型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13”轮暨“湄洲岛”号首次访问台湾,开展了以“传承妈祖文化精髓,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保障海峡人命安全”为宗旨的文化和救捞技术交流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公务船首次出访台湾地区,堪称两岸合作交流的一个创举。“东海救113”轮环岛访问历时11天、航行666海里,先后停靠台中、高雄、花莲、基隆4个港口,开展了8个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5182名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登船参观交流。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维护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46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