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部首页 首 页 | 报告解读 | 背景资料 | 媒体报道 | 贯彻落实 | 专家访谈 | 会议图片 |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专题>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救捞】乘势扬帆逐浪高
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4年12月28日
【字号 】【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2014年,对于救捞系统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圆满完成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使我国饱和潜水作业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功地整体打捞5万吨级满载沉船“夏长”轮,刷新世界散货沉船整体打捞的吨位纪录;当马航MH370客机失去联系后,派专业救助打捞船和技术人员不言放弃地搜寻60多天;《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出台,为促进救捞事业发展带来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首部大型救捞题材电视连续剧《碧海雄心》完成外景拍摄,成为讲好救捞故事、传播救捞文化的新平台……这一年,救捞干部职工忠诚履职,出色地完成抢险救捞任务, 用果敢和担当成就了一个个救捞故事;这一年,救捞干部职工努力探索救助发展规律,围绕提升救助能力建设,创造了多个救助能力升级的传奇。

  当2014年的时间之窗即将合上之时,这些代表着救捞事业新高度的故事和传奇,将成为永恒记忆,值得去回味,去铭记。

  战略谋划引领新发展

  战略引领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正式出台

  ■积极研究《救捞系统发展战略(2015-2030)》

  ■开展救捞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6月5日,一部为未来救捞事业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的纲领性文件——《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

  《意见》对救助打捞队伍提出了“加强救捞战略谋划”、“加强救捞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救捞人才队伍建设”等八大任务,不仅涵盖了救捞发展的顶层设计,而且包含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办法、下一步发展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升救捞软实力的具体举措,既为救捞管理层理清了发展思路,又为基层职工踏实工作明确了方向,更为救捞转型发展勾勒出了宏伟蓝图。

  最难得的是,业界普遍关心的“救捞法律地位缺失”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被纳入其中,并提出“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要求救捞行业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救捞法律规范和标准的建设。

  按照《意见》描绘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管辖内海域将基本建立起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救助打捞体系,具备快速高效应对群体性人命遇险、大规模溢油和危化品污染、大吨位沉船等重特大事件的能力,同时具备深海、远洋救助打捞以及参与国际海上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这意味着,2020年救捞系统的专业救助力量能在蒲氏12级风力条件下出动,在蒲氏9级风力条件下实施有效救助;一般海况下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人命救助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人命救助有效率大于93%;沉船整体打捞吨位达到8万吨;与社会应急力量相结合,溢油清除综合控制能力达到1000吨;饱和潜水作业深度达到500米;水下扫测定位和机械抢险打捞深度达到6000米。救助打捞能力将大大提升。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

  海上救助打捞,是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在祖国万里海疆间为群众撑起生命的希望。

  当前,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旅游等用海活动进一步频繁,海上出行和海上作业量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对海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交通救捞系统虽然形成了救助、打捞、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海上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但救助手段单一,应对海上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较为薄弱的局面亟待改善。尤其是今年搜寻马航MH370客机、“岁月”轮沉没等事件的发生,更加显现出交通救捞在基础管理、法律地位、大深度打捞能力、救捞核心关键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意见》的出台,必将有效解决交通救捞发展中的系列问题,极大地促进专业救捞队伍的发展,把党和国家撒向大海的德政工程建设得更加雄伟,为建设海洋强国保驾护航。”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表示。

  记者了解到,2014年救捞系统按照《意见》要求,加大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在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深化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深化科技体制四大项改革任务;组织召开救捞系统深化改革座谈会,凝聚了改革发展共识;积极配合部有关司局推进救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工作。

  同时,《意见》出台后,推动出台了相关任务分解表,将《意见》分解为9大项53子项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了《救捞系统发展战略(2015-2030)》;积极参与《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修编;启动救捞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救捞事业发展描绘新蓝图。

  有理由相信,有了《意见》的指引,交通救捞未来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有力。

  夯实基础激发活力

  基础管理

  ■救捞系统由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

  ■注重队伍职业规划顶层设计,推进“三支队伍、四大员”建设

  ■4支救助飞行队全部取得民航管理体系的CCAR-135部、CCAR-145部证书

  “绩效考核成绩下来了,快去看看!”

  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每次公布绩效考核结果时,职工们都会凑在一起感慨:实行绩效考核后,成绩公开透明,以绩优定位次,实实在在的考核使他们感受到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而在年底,公布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已推行3年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经验与不足,成为救捞系统各单位的“年终总结”之一。

  “考核成绩与奖励分配挂钩,像我们一线员工还奖得更多,真的不错。”

  “通过绩效考核反映出船员真实的日常工作状况,避免了评先评优‘轮流坐庄’,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基地的考核情况与每名职工息息相关,如果我负责的工作考核结果不够好,将影响整个基地的考核成绩,我可不敢马虎。”

  “改变了救捞系统多年来分类分头考核的方式,将原来的规划、救助、安全、财务、党建、人事等六七个口子归集到一个口子考核,大大减轻了我们基层单位的负担。”

  3年多来,救捞系统职工深刻感受到了综合绩效考核带来的影响。而把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职称评聘、培训机会、晋升等挂钩,则充分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综合绩效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救捞工作的必然途径,是促进交通救捞认真履职的发动机,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助推器,是增强救捞队伍凝聚力的法宝,目前也客观上成为推进救捞系统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部救助打捞局党组副书记季求知介绍说,2011年年初,救捞系统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符合救捞特色的常态化、制度化综合绩效管理体系,经过3年探索运行,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合理、结构完整、条块结合、覆盖全面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已步形成。

  强基固本,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了解到,2014年,救捞系统不仅通过推进综合绩效考核与管理工作,初步实现了综合绩效考核向综合绩效管理的转变,而且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大大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管理制度;开展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率;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合理核定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开展内部审计,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

  基础管理同样体现在了救捞队伍建设上。2014年,救捞系统更加注重队伍职业规划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三支队伍、四大员”(领导干部队伍、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船员、潜水员、飞行员、救生员)建设。如,将救生员(飞行救生员、普通船员、应急队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突破了职业发展瓶颈;将潜水监督与生命支持人员、救助指挥人员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救助打捞工程技术人员序列,拓宽了职业发展渠道;建立了救助飞行员和机务人员的行业标准;争取到将打捞单位的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评审有关政策,促进队伍结构优化;积极推动“四大员”特殊风险岗位津贴方案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4支救助飞行队全部取得民航管理体系的CCAR-135部、CCAR-145部证书,大大提升救助飞行队的综合实力。

  随着“管理强救”战略的实施,经过2014年的锤炼,救捞系统科学救助水平和抢险打捞能力再次提升。

  向深海远海进发

  科技强救

  ■饱和潜水作业突破300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应急救助与抢险打捞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深入开展深海搜救扫测技术研发

  “下放潜水钟!”

  1月12日零时整,北纬20度18分、东经115度09分的南中国海海域,我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灯火通明。在船上指挥的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金锋发出了作业指令。

  此时,风力7至8级,浪高3米,海面一片漆黑。海面下,潜水钟(第一钟)与饱和舱分离,缓缓下潜。钟内3名潜水勇士胡建、管猛、董猛开始向300米深的饱和潜水“冲锋”。

  当3名勇士搭乘的潜水钟与饱和舱分离入水,潜水钟缓缓下放到水下313.5米深处时,三人分别出潜作业,5时9分,潜水钟安全回收,与生活舱对接。8时,第二批3名潜水员李洪健、罗小明、谭辉进入潜水钟下水作业,12时46分,第二钟从海底返回。至此,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圆满完成。300米深海处,首次迎来了中国人游弋的身影。

  这标志着中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技术的实际能力提升到300米以上!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特意发去慰问电。并指出,此次作业具有重大的科技、经济、军事战略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标志着我国深潜水作业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交通运输海上应急处置和服务保障能力新的跨越。

  记者了解到,深海的巨大压力,使那里成为人类进入“禁区”。饱和潜水技术,则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突破300米饱和潜水深度,是继2013年5月创造198米饱和潜水作业深度之后又创造的新纪录,填补了我国在饱和潜水实际应用领域的技术空白。依靠科技创新,救捞系统再一次打了一个漂亮战役,逐步向深海远海进发。

  其实,依靠科技创新,2014年救捞系统还取得了诸多攻坚战的胜利。最值得一说的,当属57000吨级散货沉船“夏长”轮被整体打捞出水。

  8月26日,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作业,广州打捞局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采取多项新工艺,成功地把沉没在珠江口小万山岛附近海域的“夏长”轮整体打捞出水,刷新了世界散货沉船整体打捞的吨位纪录。

  “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海洋建设方面不断提升的实力,更表明今年救捞系统‘科技强救’的发展战略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救捞发展质量稳步提高。”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王雷表示。

  2014年,救捞系统坚持创新驱动,科技研发工作结硕果。除了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科技部已批准南海救助局组织承担“深海遇险目标搜救定位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烟台打捞局顺利中标交通运输部“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探测、起浮技术及装备”科技项目;广州打捞局沉管法隧道施工技术专利获国家批准;上海打捞局“水下大型锚缆轴销液压拆装工具”获国家专利。

  这一年,应急救助与抢险打捞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得到交通运输部正式许可并揭牌,锁准救助打捞科研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将极大地带动救捞系统整体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这一年,以软科学研究项目和标准研究项目为依托,救捞系统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潜水从业人员管理体系研究”、“潜水员潜水后安全飞行”等交通科技项目通过验收,“救捞系统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研究”、“深潜水作业保障技术研究”等项目启动。4项行业标准正式发布,5项行业标准完成审查,1项在研。

  这一年,用科技提升救捞发展质量的脚步越走越有力。

  为了“救得下来捞得起来”

  训练·实战

  ■训练是日常工作,大风浪是主战场

  ■开展“传、帮、带、授”,传承救捞精气神

  ■救助飞行队夜航训练实现新突破

  “兄弟,我是来救你的,别慌!”

  “来,像我这样戴好这个东西,我带你出去!”

  12月的一天,处于寒潮大风季节的琼州海峡,巨浪连绵不绝。漆黑的船舱里,南海救助局应急队的潜水员搜寻到被困人员后,首先安抚他的情绪,表明来意,并设法用最短时间教会被困人员穿戴潜水装具,迅速将被困人员安全救出船舱……

  这是今年仿真冬训中,南海救助局应急队创新训练方式,在无光条件下进入船舱搜寻救助的科目。训练时,潜水员先学习船舶结构图,然后一名潜水员进入船舱模拟被困人员等待救援。5人一组的搜寻队员接到训练指令后,迅速根据现场情况布置作业平台,研究搜寻路线。一人指挥,一人使用潜水装具(蒙住面罩,另带一套潜水装具,供被困人员使用)进入船舱搜救,3名照料人员中,一人在作业平台拉信号绳,另外两人着潜水装具分别在船舱通道拐角处接应、为在搜寻作业的潜水员提供保护……一切按照实战标准进行训练。

  开展无光条件下的搜寻救助,只是南海救助局仿真冬训的一个缩影。为了将各种训练抓好抓到位,该局成立了训练办公室,并组成训练督导组到基层训练督导。在冬季寒潮大风等恶劣海况中,一线救助船舶开展各种仿真训练。目前,该局31艘值班船艇全部按计划开展冬季仿真训练。

  记者了解到,南海救助局开展的冬季仿真训练,只是救捞系统在风浪中摔打队伍、历练技能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救捞系统各单位坚持“训练是日常工作、大风浪是主战场”的理念,不断提升救助能力,为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奠定基础。同时,稳步推进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建设一支“快速精干实用”和“三精两关键”的国家专业救捞队伍而积极努力。

  2014年更加具有看点。

  针对长期以来夜间直升机救助的短板问题,部救捞局总工程师、英雄机长潘伟亲自带队攻关。2月17日晚,救捞系统4支救助飞行队在山东蓬莱开始2014年度夜航飞行训练。随后,首开微光夜视仪夜航训练。10月22日晚,还首次开展了EC225大型救助直升机夜间海上搜救训练。一系列夜间海上搜救训练,让救助飞行队伍逐步掌握了夜间海上救助飞行的特点,熟悉了利用照明设备进行夜间海上救助等诸多实战方法,为今后实施重点海区夜间救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各单位则积极开展“传、帮、带、授”等活动,带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开展声纳搜寻、船体探摸排障和水下作业接管等实操训练;开展潜水救助技术研究,并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为推进应急救助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2014年,救捞人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面对各种危难时的钢铁般意志和义无反顾的勇气。而更需要铭记的,是他们时刻在用各种方式打磨“救得下来、捞得起来”的过硬本领。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党组织·堡垒

  ■发扬传统,坚持党支部建在船上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总是冲在最前

  ■找难点,补短板,注重党建带群建

  3 月8 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 客机起飞后失去联系。机上载有154 名中国公民。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救捞系统先后派出3艘大功率专业救助船舶(“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01 ”轮、“东海救101”轮),携带相关设备和100 余名搜寻打捞人员紧急赶赴相关海域展开搜寻。同时,打捞工程船“聚力”号、深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开赴南海值班待命。一场承载着国之所托、民之所望的海上大搜寻迅速展开。

  至4 月28 日,澳大利亚宣布马航MH370 客机搜寻工作转入新阶段后,参与搜救的“东海救101 ”轮、“南海救101 ”轮陆续返回。

  60多天,3 艘专业救助船沿着泰国湾—新加坡—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南印度洋的轨迹,累计行程3.8 万余海里,搜寻里程达2.4 万余海里,搜寻海域范围超过32.6万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各类专业搜救人员5971人次,共打捞海上各类漂浮物14 件。

  一寸寸搜寻,一点点扫测;一次次发现漂浮物,一次次激动地打捞、拍照取证、鉴别、上报;一次次看到希望,一次次地失望。但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而是越挫越勇……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大家明显黑了、瘦了;由于缺乏水果和蔬菜,许多船员手脚脱皮、口腔溃疡;当船摇起来时,胃里开始翻江倒海,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人叫苦……

  “参与马航客机搜寻,是救捞系统首次走向远洋、迈入‘深蓝’执行的搜救任务,是历时最长、航程最远的远洋搜寻,是首次与多国、多兵种联合实施的搜救任务。一线船员用忠诚、奉献、拼搏和汗水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壮丽华章。”随船执行任务的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张建新激动地说。

  更让人感动的是,5月3日,刚结束马航客机搜救任务返航三亚途中的“南海救115”轮,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南海执行维权及相关保障任务;紧接着,5月18日至20日,又执行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越南撤侨的4艘客船护航任务,安全护航撤离在越人员3500多人……整整80多天,硬仗一个接着一个。

  为什么一线人员能始终听从指挥、牢记使命、顽强拼搏?“不断鼓舞他们士气的,除了中央和部领导的正确决策指挥,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跟踪、岸基支持,更有一线党组织的堡垒和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是我们救捞‘支部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船长出身的张建新感慨道。

  “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3 月14 日,参与马航MH370客机搜寻的“南海救101”轮发现一个水面疑似目标后,需要潜水员下水排查确认,而当时水文条件不明,水深超出装备承受极限,海口应急队队长、党员叶惠光立即挺身而出。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马航客机搜寻过程中,每到救助和打捞作业的重要关头,党员总是冲在最前线。这和救捞系统善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今年以来,救捞系统针对自身行业的特殊性,找难点,补短板,更加注重党建带群建。有的单位对驻外基地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理顺党组织管理关系;有的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用各种方式送“暖流”,搭建船岸“桥梁”;在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单位融入群众,开门纳谏,“对症下药”破难题,进一步密切党群、船岸关系……

  一个党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已成为救捞系统党建工作一道亮色。

  传播交通救捞好形象

  文化强救

  ■大型救捞题材电视剧《碧海雄心》完成外景拍摄

  ■长篇救捞纪实文学《大海作证》正式出版

  ■救捞短片视频网站点播数突破2000万次

  10月16日,上海,中国首部大型救捞题材电视连续剧《碧海雄心》主创人员媒体见面新闻发布会热闹地举行。由于这一电视题材首创、阵容豪华,吸引国内上百家媒体“云集”。

  这部由部救捞局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交通出版社联合出品的30集电视剧,以救捞一线为故事背景进行创作,表现“交通救捞”这支我国唯一专业海上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是如何担负起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并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这也是国内同类题材的首部影视作品。30集电视剧中,大小灾难救援场景高达16个,“几乎每一场救援都能拍成一部小电影”。目前,外景拍摄已完成,正在后期制作,明年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在外景拍摄的4个月时间里,救捞系统共出动各类人员218人次,利用船舶场景拍摄216小时,出动船舶8艘次,动态拍摄30小时;利用飞行器场景拍摄168小时,飞行4架次,动态拍摄16小时。参演人员和救捞英雄代表、模范人物进行了近距离互动。

  “接触后才知道,救捞人是那么了不起!”

  “千挑万选,身怀绝技,随时准备出动,救人于危难之中,真是好样的!”

  “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偶像,是神秘的海上明星。”

  新闻发布会上,演职人员纷纷表达自己对这群可爱救捞人的感受。

  “《碧海雄心》的拍摄,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示了中国救捞60多年来,尤其是体制改革后1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必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救捞、关注救捞、支持救捞。”部救助打捞局党组书记郑东兵说。

  近年来,救捞系统通过创造文化精品推动文化建设、传播“交通救捞”品牌形象的步伐从未停歇。2014年,除了《碧海雄心》,救捞高清纪实电影《蓝色使命》也在紧张摄制之中;2014年中国航海日专题片《挑战深海》在央视播出,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大海作证》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刊登;今年网上推出的救捞宣传短片《中国交通救捞人》,点击量一周内达到1千万次,现已超过2000万次……“讲述交通救捞好故事,传递交通救捞正能量。”郑东兵自豪地说。

  2014年,各单位在向救捞系统重大先进典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如上海打捞局成立“金锋工作室”,使之成为我国饱和潜水员培养重要基地;各单位在学习金锋和“华天龙”过程中,以身边的典型为基础,掀起了学先进的高潮。

  同时,大力促进救捞文化扎根基层。一年来,部救助打捞局组织开展了“文化落地”活动,使各条船舶、 各个基地、各个机组了解自身光荣历史、救助或者打捞业绩,一代一代传承,留住交通救捞的文化基因。

  此外,开展各类文化创建活动。东海救助局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统一了局以及各基地的标示;南海救助局以“幸福南海”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南海的文化创建活动;烟台打捞局则以打造“德”文化为基础,推动局文化建设工作;上海打捞局开展了“学先进立责任擦窗口”活动,并组织宣讲团到基层船舶和单位进行宣讲。

  积极对外展示形象。4个救助飞行队相继设立对外开放日,使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们更了解救捞、知晓救捞;中国救捞陈列馆更成为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创新各种平台和形式,交通救捞品牌被擦得越来越亮,救捞精神在公众中传诵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

  ■手记

 

礼赞,也为平时的汗水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动于交通救捞人在面对各种危难之时,“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勇气和担当,感动于他们面对各种困难时的顽强意志和敢打敢拼的精神。

  其实,我们还应该感动的,是交通救捞人平日里在想尽一切办法,用汗水和智慧锤炼过硬的本领,磨练坚强的意志,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确保关键时刻能舍生忘死,具备“人民安危高于一切”的政治素质和过硬作风。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各类涉海活动迅速增加,且不断走向深海、远洋,交通救捞这支国家专业海上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能力和水平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早地针对发展中的瓶颈和能力上的不足,抓住人才、管理、科技、文化等核心要素,围绕交通救捞发展“四个转变”,积极推动能力建设,谋划新一轮改革,以激发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科学救助、安全救助水平,将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筑得更牢、更扎实。

  也因为这些早谋划、早筑基,才有了2014年面对各种应急事件时,交通救捞人表现出来的那份从容,才有了他们创造的诸多救捞奇迹。

  这也是非常值得感动的。礼赞!为这些平时的汗水和智慧。

  ■感悟2014
  2014年,我参与了撤离在越中方人员的海上安保任务。作为参与者,既感到自豪,也深刻体会到,在面对海上重特大非常态突发事件时,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救助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路一带”战略的稳步推进,都对海上救援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今后,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和管理来推动海上救助保障能力的转型升级,更好地保障海上安全,为“四个交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南海救助局局长林志豪

  今年3月,我随“东海救101”轮奔赴南印度洋参与了马航MH370客机的现场搜寻。这是我国救助队伍首次奔赴远洋、时间跨度最长、航程最远的一次救助任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参加国际重大搜救任务的机会,也让我们开拓了视野,看到了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更引发思考:在我国救捞事业从近海走向深蓝、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我国深海搜救装备以及应对国际重特大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东海救助局副局长黄金裕

  当得知我将是参与300米饱和潜水试验的6名潜水员之一,我感到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我能成为6名首开先河的潜水员之一;有压力的是,以前从没有下潜过这么深。

  1月9日,我和队友一起踏入300米饱和潜水生活舱中。随着压力的加大,呼吸阻力也在变大,身体活动也迟缓起来。当加压到300米时,身体已经很疲惫了,但感到很兴奋,尤其是在完成潜水作业试验后,这种兴奋感更强烈。我们强烈地感到:完全可以在300米深海作业了!这也是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开始。

  ——上海打捞局潜水队副队长胡建

  迎难而上,勇担重任,认真履职,是我2014年的关键词。

  去年57000吨级货船“夏长”轮在珠江口沉没后,给那里的水上交通和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对此,我们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迎难而上排险清障,认真履行职责。然而,整体打捞这么大的沉船在我国打捞史上前所未有,打捞工程面临着巨大挑战。打捞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使用多项设备和工艺,勇攀中国打捞工艺新高峰。正是这种创新驱动力和心中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

  ——广州打捞局业务处处长张永强

  2014年,作为“碧海行动”的现场负责人,我有很深的感触。

  “碧海行动”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得益于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司局的鼎力支持、密切配合,一线船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潜水员的艰苦努力,最终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整个行动中没有出现拖延推卸的情况,工作效率非常高。而推动这次“碧海行动”,无论从保持海洋环境和通航安全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来看,部党组的决策都是非常正确的。

  ——烟台打捞局工程处副处长毕远涛

  回顾2014年,我用“简单而不平庸”来形容。这一年,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岗位上值班待命。飞行197小时,其中救助44小时,并顺利救助各类遇险人员23名。

  我深深地感到,平时的刻苦训练,是每次救助任务能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每次训练都很认真。由于职业特殊,总有很多亲朋好友为我捏把汗。我却为能从事这个职业而骄傲,因为每次救助不仅救起了遇险人员,而且让一个个家庭免于痛苦。因此,今后我要更加刻苦训练来提升专业技能,以便更出色地完成每一次救助任务。

  ——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救生员朱晓龙

  ■数读2014

  2014年,救捞系统共执行应急抢险救捞任务1286起,出动专业救捞力量1697次(船艇649艘次、航空器354架次、应急队694队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2462名(其中外籍人员173名),成功救助遇险船舶168艘(其中外籍船舶12艘),获救财产价值约合人民币46亿元,打捞清障沉船10艘。

  主要救捞行动有:今年国庆期间,在防抗台风“海鸥”中执行任务12起,成功救助10艘船舶、163人;今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第一场强冷空气侵袭我国沿海,救捞系统连续执行救助任务19起,成功救助83人。与此同时,还完成了马航MH370客机搜寻等多项重大应急保障任务,完成了2014年“碧海行动”计划7艘沉船的公益打捞任务。

  ■展望2015

  继续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升能力、创新发展,着力实施人才强救、科技强救、管理强救、文化强救战略,全力推进“高效救捞”、“智慧救捞”、“平安救捞”、“文明救捞”建设,为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维护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46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