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突出问题规范执法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江西依法规范 科技赋能  整治货物运输超限违法突出问题

2025-11-07 14:12:36    来源:

近年来,江西持续开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抓住百吨王等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损害交通基础设施的突出问题,依法规范,宽严相济,持续探索和完善治超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5年上半年,省普通公路超限率由2020年的7.9%下降至0.76%,高速公路超限率已连续六年保持为零。百吨王货运车辆治理成效显著:2022年全省查处267辆,2023年降至182辆,2024年进一步减少到40辆,2025年上半年仅16辆。

一、法治与责任双轮驱动构建治超长效治理新格局

一是立法先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治超法规体系。修订完善落实《江西省公路条例》,把治超工作难点问题纳入条例调整范围,形成了系统性、规范化的制度框架。明确应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源头治超监管职责将货物源头单位纳入安全生产监管范围规定货物装载台账保存至少6个月信息货车称重检测信息应实时传递至治超平台不得放行超限超载车辆出场上路,并规定相应法律责任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适当降低超限运输的处罚幅度,对货运车辆不超过总质量最高限值一定幅度,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不予处罚,优化了处罚标准二是建立严密的权责体系和长效机制,保障治理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将原治超领导小组职能整合并入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分级通报和约谈机制对普遍性问题集中通报并限期整改,对超限反弹、源头失控等严重情形的单位单独通报并抄送政府,必要时实施约谈。治超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年度高效率考核指标,明文写进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全面推动治超责任落实落地。

二、源头治,夯实治之基,打造全链条治理体系

一是明确治理对象与范围,构建精准化源头监管基础。明确重点货物源头单位的认定条件:年出场货运量30万吨以上,或年货运车辆出厂13000辆次以上的企业,经政府网站公示后,纳入省级重点货物源头单位监管台账。目前,全省共认定609家重点源头单位,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现了一企一档精细管理,奠定了全链条治理的数据基础和组织基础。二是创新监管手段与责任机制,实现技术赋能与责任压实。以技术手段强化实时监管。所有重点源头单位均安装符合标准的称重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并实时将数据接入省治超平台,实现对货物装载环节的24小时远程监控。以网格化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了五级责任网格监管体系,从县市区治超领导小组组长(总网格长)到源头单位具体责任人(四级网格员),层层明确责任主体,实现一对一精准监管。以分级挂牌机制实施差异化监管。制定《江西省重点源头单位分级挂牌评价办法》,根据企业合规情况赋予红、黄、绿牌等级。对放行百吨王的企业直接挂红牌督办整改,并对红牌集中的县区由上级进行约谈,形成压力传导机制。目前全省绿牌企业476家、黄牌”108家、红牌”25家。

全省货物源头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

三、科技赋能,优化政策法规,不断规范执法

一是织密前端感知网络。统筹规划,建成433个不停车检测点,实现普通国省干线重要路段全覆盖。在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奖补政策,每个标准车道给予50万的奖补资金,有效调动了各地建设积极性二是打造智慧治超大脑优化全省治超平台,着力数据整合,接入全国货车、从业人员、货车数据,以及全省433个不停车检测点、14超限检测站、339个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检测数据,整合了公安、运管、工商等部门数据440万条实时分析超限态势、车辆轨迹、重点区域,实现了违法线索自动推送、执法力量精准调度、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的闭环管理,基本实现了从人海战术数据驱动的转变。

不停车检测点、超限检测、源头单位接入治超平台

四、协同治理,凝聚工作合力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

一是强化跨部门合作。开展百吨王货运车辆专项治理,建立交通、公安常态化联勤联动机制双方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布控、协同办案,形成了联合治超合力。20257月以来,已在高速服务区成功查获12百吨王货运车辆,公安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嫌冲岗、拒不配合的5名司机予以行政拘留,显著增强了执法威慑力。二是深化跨区域合作。在省内层面,通过深化跨县、跨市联合执法,有效整合区域执法资源,重点整治黄牛带车,精准打击避站绕行等违法现象。在省际层面,积极拓展与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六省的治超合作,签订多项联动协议,建立起包括信息共享、定期会商和联合行动在内的协作机制。江西省科技执法、突出问题治理中的治超经验和文件,上升为珠江流域和琼州海峡执法协作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