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离退休干部局召开“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调研座谈会

2019-08-01 11:19:00    来源:离退休干部局

7月17日上午,根据《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和中组部关于在广大老同志中开展“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结合“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传承及机制研究”项目调研需求,交通运输部离退休干部局联合中国交通报社召开“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专题调研会暨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传承及机制研究征求意见座谈会。来自部机关和部属单位的离退休老同志讲述了参加革命、与新中国共成长的难忘故事,并对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传承及机制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座谈会由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晓冰主持。

 

                                                         “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调研座谈会现场

 

张晓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之际,我们召开这样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真知灼见、感受伟大历程,总结成功经验、点赞伟大成就,为伟大祖国送上美好祝福,意义重大。

张晓冰强调,近日,部党组印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把底数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今天的座谈会是我们调研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虚心向老同志请教,真诚倾听呼声,真实反映意愿,真情解决难处。

张晓冰谈到,“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传承及机制研究”课题是离退休干部局和报社联合申请的第一个软课题,申请这个课题就是为了挖掘老同志这个资源宝库来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并形成一个机制,长期常效让为交通做出贡献的一代代退休的人员能够继续发挥优势和作用推动交通强国建设。

 

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晓冰主持座谈会

 

鲁勤智、邬丹、宋家慧、朱永光、陈瑞生、贺建华、陈国靖、张定邦、郑建等老交通人抚今追昔,畅谈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出了建立交通文化和交通精神传承机制的思考和建议,表达了对祖国和交通运输发展的期望与祝福。

 

原交通报社党委书记、离休干部鲁勤智:三个方面看交通,交通变化翻天覆地。  

                                                                                  

 

鲁勤智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发展日新月异,创造了世界奇迹。其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程度大大提高;肩挑人扛、货物压港、内河堵塞、公路不通到现在创造多项世界第一,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再到“适度超前”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二是交通运输自身发展有质的飞跃;交通建设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1982年公路建设方针由普及为主到提高为主,1988提出“三主一支持”建设方针,1992年提出“两纵两横”2007年五纵七横主骨架基本打通,使交通发展有了量的积累,2014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四个交通”使交通运输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个人认为这是交通向现代化发展的起点。三是从国内到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中国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交通运输正在不断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

 

原办公厅副主任,退休干部邬丹:参加革命,与共和国共成长的难忘故事。

 

1950年,18岁的邬丹成为抗美援朝青年干部培养计划的25万名学生之一,被选派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感恩党教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以报答党的恩情。在朝鲜工作四年零八个月,他深刻感受到中央领导准确判断形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本领。他以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表达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拥护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热情。

 

原部安全总监、退休干部宋家慧: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宋家慧讲到:40年前,第一次踏上日本领土感觉那里是天堂;40年后再去北海道,感觉到我们的自豪。经过40的发展,人均GDP翻了37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应该是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党的带领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他提出,我们应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强化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他建议,把交通精神与文化建设放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考量,使交通人真正有作为、有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奉献终生。

 

原体改法规司司长、退休干部朱永光 :路畅港通,行业文明,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朱永光讲到:7080年代,面临的是解决压港压船压货、一票难求、道路不通等等问题,那时候的交通处处“失火”交通部就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感谢“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等一系列有效政策的出台,极大调动全民参与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如今,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港口建设,拥有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单从港口建设,个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强国。在交通法治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初的无法可依,到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交通运输法律框架体系。最近几年,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突飞猛进,涌现出包启帆、其美多吉、林鸣等一大批行业模范人物,他们是交通人的缩影和写照。

 

原人事教育司司长、退休干部陈瑞生:建设交通强国,离不开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的传承。

                                                                                                         

 

陈瑞生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在安徽的农村老家,20公里路走一天,自己到山西当兵后回家,1000公里走三天三夜,到现在从北京回老家高铁5个多小时就到了。交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交通运输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交通运输部党组和各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广大交通人的艰苦奋斗。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对交通运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的传承。他建议,建立完善传承机制和载体,注重选树体现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和特点的先进典型,不断创新完善传承方式。以行业为依托,推进完善文明港站、文明窗口建设。深入挖掘提炼交通精神。他还建议立中国交通博物馆。最后,他衷心祝愿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交通事业蒸蒸日上,早日实现交通强国。

 

原科技司司长、退休干部贺建华: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更加宝贵,唯有不断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才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世界之最。

                                                                                                        

     贺建华讲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自1981年进入交通运输部,与交通结缘30载,兢兢业业,无悔付出。看到今天,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等多项世界第一,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交通新业态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由衷为交通行业感到自豪。交通运输发展的巨大成就靠的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体交通人的共同拼搏奋斗。沧桑巨变,是靠一代代交通人干出来的,经过长期积累,交通运输行业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更加宝贵,唯有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世界之最。关于如何加强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传承的意见建议。她提出,一要抓好党的建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二要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三要坚持学习制度,活到老、学到老;四要坚持情况通报制度和联学活动,使老交通人不忘交通身份与交通发展同频共振。五要坚持不断学习《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学习研讨,不断修订完善实施纲要;六要坚持开展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七要发动离退休老同志积极献言献策;八要不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树立交通良好形象;九要让离退休老同志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做交通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十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弘扬正能量。

 

原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所长、退休干部陈国靖:交通人必须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上世纪,陈国靖踏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空气吃不饱”的青藏高原,开始青藏公路沥青路面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交通部第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程。陈国靖说,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201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贺电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是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交通人必须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原部科学研究院院长、退休干部张定邦:淡薄名利,矢志奉献祖国。

 

                                                                                                               

 

    1961年,24岁的张定邦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留学归来,他说,是祖国培养了我,这一辈子必须报答祖国的恩情。回国后的张定邦矢志奉献祖国,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航道治理经验,成为葛洲坝、三峡通航工程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领军专家。淡薄名利、服从组织安排,一再推迟退休时间,花甲之年,依然奋战在航道治理一线。他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务必求真务实,探索真理,攻坚克难,不怕困难。

 

原交通宾馆常务副总经理,共和国同龄人郑建:父辈言传身教,共产党人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郑建说:“我生在1949年7月,我的名字叫郑建,寓意建设国家。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共成长我感到非常荣幸,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成就更是感到由衷的自豪。我们国家之所以取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曾经参加抗日同盟军,他一辈子爱党、护党,衷心拥护党,在我的工作升迁和住房分配上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绝对不允许我受到任何照顾,绝对不允许我占公家一点便宜。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和大公无私。受到父母影响,参加工作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淡薄名利、一心为公。

     老交通人深情讲述,座谈会现场高潮迭起,妙语不断,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同事在一起,回顾初心故事,畅谈担当精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每一个老交通人都是一部活历史,每一个交通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通过座谈,历史现实深度融合,交通文化与交通精神无声传递,正如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蔡玉贺总结时所说,今天的座谈会是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课,让我们深受感动、鼓舞和教育。

 

                                                                                                        

                           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党委书记张晓冰(左一),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蔡玉贺(右一)与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合影留念

 

 

 

 

 

 

 

 

 

 

 

 

 

 

 

 

 

 

 

 

 

 

 

【文/图  孔艳华/王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