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议论比较多的是加快发展的资金筹措问题。有人担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取消“六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资金筹措和使用。应该说,这种担心在所难免,完全可以理解。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是关键,也是难题。中央增加的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投入,毕竟是政策性和引导性资金,与交通建设的资金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缺口,灾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资金也有较大缺口。缺口如何补上,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办法。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利用中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据了解,诸多银行表示,愿意加强与信誉较好的交通部门合作。各地交通部门要主动与银行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明确的中央财政对交通专项资金“四个不变”的规定,积极与发改、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各种应该拨付的资金全部及时到位。
我们要不断探索建立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会议上李盛霖部长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坚持”,就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的好办法。这就是坚持筹融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筹融资渠道多样化,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民间资本;坚持筹融资形式多样化,巩固和完善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措施,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坚持筹融资结构合理化,努力扩大资本性资金所占比例,在筹集债务性资金的同时,统筹考虑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
我们在资金“开源”的同时要注意“节流”。融资手段要创新,但要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工程设计,降低物料消耗,少花钱多办事。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堵塞资金“跑冒滴漏”,把筹措不易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我们要做好科学规划,加强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监管机制,加强建设质量、施工安全监管工作,抓好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和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加快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有效推进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本报评论员 杜迈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