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也是邮政行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邮政行业重点推进邮政体制改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邮政通信服务和安全保障任务,邮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快递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贡献。在“十一五”收官之年的2010年,全行业完成业务总量1975亿元,完成业务收入1280亿元,与“十五”末相比都实现翻番,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进入世界前三位。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
●邮政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邮政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2005年,国务院印发《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一分开,两改革,四完善”的总体思路。在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邮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加快推进,效果显著。
2006年,省级邮政管理机构先行组建。2007年1月,国家邮政局完成重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顺利组建,标志着我国邮政体制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企分开”,形成了政府依法监管、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新体制。2008年,国家邮政局按照国务院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在短时间内配合完成主管部委的调整和相应衔接工作。2009年,国家邮政局新“三定”规定颁布,突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邮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
按照邮政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和邮政速递物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初步实现分业经营、分账核算。邮政主辅业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初步建立了“国家保障,政府监管,企业承担”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调整了邮政基本业务资费,价格形成机制得到完善;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取得进展。
●邮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重组之初,面对行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国家邮政局坚持依法行政,准确把握政府管理的特点,将邮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带动邮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修订后的《邮政法》颁布施行,这是我国邮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邮政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开启了我国邮政行业改革发展新篇章。新《邮政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邮政管理和市场运行确定了基本制度和行为规范,改变了长期以来邮政法制滞后的局面。新《邮政法》施行一年来,邮政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宣贯,组织编写教材和《邮政法释义》,举办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宣传活动。行业内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全社会强化了支持、理解邮政行业发展的法律意识。
与新《邮政法》施行相衔接,《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5件部门规章颁布实施。《邮政企业设置和撤销邮政营业场所管理规定》、《邮政企业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和特殊服务业务管理规定》以及《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稳健推进《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规定(草案)》的拟订工作;邮政地方立法全面启动。四川、陕西、辽宁、湖南、山西、贵州和广东7省相继出台了地方性邮政法规规章,有6个省(区、市)列入了地方立法计划。
同时,国家邮政局加大了行业规划工作力度,先后发布实施《邮政行业“十一五”规划》,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有效引导重点地区快递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十一条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结合行业实际,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着力与其他专业规划衔接,推动将本行业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及地方规划。
国家邮政局重组之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首次快递服务统计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覆盖全行业的统计报表制度,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将规模以上快递企业纳入邮政行业统计范围,填补了国民经济统计空白;完成行业投入产出调查和统计检查;强化了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监控和分析,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国家邮政局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元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2010年,召开了首次行业科技工作座谈会,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成立了国家邮政局科技专家咨询组和全国邮政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十一五”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颁布实施《邮政普遍服务》、《快递服务》等多部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标准和《住宅信报箱》等7项国家标准。“十一五”期间,一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奖励,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及个人获得表彰,全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和设施装备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有力地支撑了行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一批企业加快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全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确保公民基本通信权益。
国家邮政局坚持保障与监督并举,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终端能力建设,积极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三位一体的邮政普遍服务监督体系,确保公民基本通信权益。
邮政体制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了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税免税、对邮政普遍服务亏损予以财政补贴以及将邮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逐步纳入国家规划等一系列有效政策,邮政普遍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政府支持邮政建设发展取得新突破。浙江、湖北和贵州等22个省(区、市)出台文件,加大了对邮政普遍服务的扶持力度。
另外,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改造,积极推进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进程,计划分三年补建8000多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首批2500多个局所建设任务进入实施阶段。“村邮户箱”工程全面启动。国家邮政局与农业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出台促进村邮站发展的政策意见。全国25个省(区、市)出台支持村邮站发展的政策。北京、河南、重庆等地村邮站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村邮站覆盖率稳步提升。国家邮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信报箱设置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将信报箱建设纳入住宅分户验收的强制性内容。全国28个省(区、市)邮政管理部门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文件,推进信报箱建设,全国新建住宅楼信报箱安装率明显提高。邮政企业持续推进普邮和速递物流网络建设,网络通达能力稳步提升。我国邮政网络覆盖城乡,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邮政营业网点达到5.4万处,邮路达到2.1万条,邮路总长度达到380万公里,投递路线总长度达到490万公里,80%以上支局实现电子化,完成350个重点城市的投递网改造;完成了名址信息库、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营业网运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
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组织开展贯彻执行《邮政法》监督检查。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邮政普遍服务满意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邮件全程时限测试、信报箱安装情况和邮政资费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活动。依法开展撤销提供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审批。加强了邮票发行监督管理。逐步建立邮政普遍服务监管报告制度和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台账系统。“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2382人组成的邮政社会监督员队伍,覆盖全国71.22%的市县。既拓宽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又有效弥补了邮政监管力量的不足。
各级邮政企业始终把做好邮政普遍服务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尤其是在国家遇到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邮政企业勇于承担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函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党报党刊发行量稳中有升。全面贯彻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农资分销、小额贷款等服务。目前,邮政服务“三农”连锁配送网点总数已达24万多处,覆盖全国86%的县(市)和超过三分之一的建制村。
●优化市场环境,快递业务迅猛发展。
新《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确立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提出了“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极大地释放了快递发展活力。邮政管理部门加快完善发展环境,快递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快递迎来发展的春天。
国家邮政局不断完善发展政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快递营业税税收政策,与中国民航局联合出台快递与民航业协同发展意见。20多个省(区、市)较好地解决了快递车辆进城通行等问题。在协调企业建设用地、工商登记政策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搭建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平台,推进与信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跨行业战略合作,快递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领域不断延伸。
按照“优质、高效、规范、廉洁”原则,国家邮政局依法有序推进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工作。为了做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工作,国家邮政局共召开宣贯会议139次,举办培训班171期,出动7100人次,核查现场出行里程40万公里。颁发许可证5889件,占快递市场90%以上份额的快递企业依法获得经营许可。行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实现政府与主要快递企业运行数据的实时对接。
在服务方面,国家邮政局建立健全了以“准时率、满意度、申诉率”为核心的快递服务评价体系;完成申诉中心建设,畅通用户申诉渠道,妥善解决用户反映的服务问题;健全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级邮政管理部门立足服务,坚持日常执法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共开展市场检查35889次,检查企业56976个(次),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29040起,下达行政处罚和整改通知2775份。与此同时,中国快递协会和各省(区、市)快递协会的成立,第一次在快递领域建立起代表企业、联系政府、服务用户的行业组织,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大快递企业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纷纷加快整合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加快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573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24亿件,分别是“十五”末的250%和300%,快递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围绕“提升服务、提高效能、促进邮政行业科学发展”,各级邮政管理部门全面履行管理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邮政服务和邮路安全保障任务,妥善应对了低温雨雪、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泥石流、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全行业应对突发事件、完成重大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逐步健全完善监管体系,管理效能稳步提高。调整省(区、市)局内设机构设置,在12个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作用不断增强。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21个信息系统。成立新闻宣传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建立政府网站,出版发行《快递》杂志,取得良好宣传效果。机关服务中心和北京邮电疗养院加强经营管理,取得较好业绩。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加强组织建设,成功举办多项集邮活动,促进了集邮文化发展。信访、档案、保密等工作扎实推进。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邮政行业管理的发展道路。
在国际交流方面,积极参加万国邮联、WTO、亚太邮联等国际组织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第24届万国邮政联盟代表大会上,我国成功当选为邮联行政理事会和邮政经营理事会理事国,并当选为行政理事会二委主席国,中国政府推荐的黄国忠同志连任邮联国际局副总局长。我国成功举办了万国邮联邮政战略会议、邮政普遍服务研讨会、邮政政策及监管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中国的邮政改革发展经验引起世界邮政同行的广泛关注。我国还建立了中美、中欧、中日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并开展了广泛深入有益的交流,邮政对外合作与市场开放已成为我国外交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港澳台邮政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对台直接、双向、全面通邮,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团结复兴作出了贡献。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被誉为国际集邮交流史上的一次盛会。
●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贯彻人才强业战略,大力推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深入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组织编制《邮政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邮政企业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基层骨干和高技能人员培训,重点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整合全网教育培训资源开办邮政网络培训学院,为邮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撑。以快递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为重点,加强快递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发快递专业教材。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全国已有17所院校相继开设了快递专业,培养中职、高职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工作体系和制度规范。以准入制度实施为契机,19.3万人参加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快递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在邮政管理队伍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干部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建设,认真开展国家邮政局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优化调整,积极落实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2482”建设目标,初步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做好干部监督各项工作,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先后有6名干部通过公平竞聘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优选补充公务员120名,优化了队伍结构。全面推进公务员职位管理,不断改进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近70个,培训干部6000多人次。
在党的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了行业的科学发展。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通过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推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力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向东四邮电局、爱心邮路和王顺友、尼玛拉木、全二平等重大典型的学习活动,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在行业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表彰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和个人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