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民航业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无论是业绩、管理,还是科技、创新,都“飞”上了一个新的高空。
民航强国提上日程
2010年2月1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下称《构想》)。《构想》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概括了民航强国的概念、标志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构想》着眼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提出了运输、通用、机场、空管、保障、政府等六大战略任务和“两步走”战略步骤,重点部署了八项工作。《构想》提出,到2030年,中国民航将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航空公司重磅重组
2010年,国内几家大型航空公司完成了战略重组,以期朝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
2010年2月,东航、上航资产交接程序完成,“新东航”正式成立。重组完成后,原上海航空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将全部进入东方航空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新东航的运行资产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拥有大中型飞机331架,通航点达到151个,航线600多条,逐渐步入世界规模较大航空公司之列。
同样是在2010年,国航实现对深航的控股,其在深航的持股比例由25%增至51%。2010年4月27日,国航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内容包括“五个不变”,即保持深航公司名称和法人地位不变,独立标识不变,总部注册地不变,独立航空承运人的地位不变,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内部机制不变。国航控股深航后,其在珠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高。
机场吞吐量屡创新高
2010年,国内众多大型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都十分喜人。到2010年年底,北京首都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400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12月2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接近30%。就在同一天,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突破了4000万人次。2010年,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也进入年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的阵营。
管理体制有所突破
2010年下半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作出部署。《意见》提出,通过5至10年的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在低空空域管理领域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法规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低空空域管理规律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低空空域资源。《意见》还指出,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分3个阶段,2011年前为试点阶段;2011年至2015年年底前为推广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阶段。
科技发展成果显著
2010年12月6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持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在四川绵阳通过了国家验收。该项目突破了新一代空管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空管系统核心技术架构。这也标志着我国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专家指出,该项目通过进一步研制开发应用低空开放保障的有关系统装备,将对促进我国低空空域通用航空的大发展发挥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空铁联运迈开步伐
2010年,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启用。该枢纽在硬件上实现了航空与铁路、公路的无缝衔接。在枢纽内,高铁客流、航空客流可以方便换乘,快速疏散直达目的地。此后,有来自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的消息称,全国有多家机场也已经开始积极筹划空铁联运。这些机场的所在地包括杭州、深圳、青岛、重庆、成都、天津、西安、广州、长沙、武汉、昆明、重庆、大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