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左一),时任省政协副主席、海西州委书记罗朝阳(左二),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伯让(左三)等领导参加高速公路开工庆典。
高速公路纵横柴达木
巍巍昆仑山,浩瀚青海湖,广袤大草原,神秘可可西里,美丽的青藏高原上,数不清的壮丽景观使人流连忘返,说不完的古老传说让人深深迷恋。
而如今,跨越了空间的界限,青海与内地不再遥远,美丽神奇的青藏高原也逐渐走进游人心田。
12月4日,青海首条牧区高速公路共和至茶卡建成通车;
12月6日,国内首条盐渍土地区修建的高速公路察尔汗盐湖至格尔木公路举行通车典礼;
12月20日,海西州当金山至大柴旦、大柴旦至察尔汗通车运行;
……
在这个“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千公里穿越古丝绸之路“羌中道”高原特色高速化公路的相继通车,青海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0公里,这也意味着国家高速公路在西部的战略通道加速形成。
谋划全局 续写羌道新曲
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沿途的绿树,苍翠的群山和广袤的草原会逐渐被一片暖色代替,群山包围下,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柴达木。茫茫的戈壁沙漠、奇异的雅丹地貌、星星点点的湖泊、天下无双的“万丈盐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有过辉煌的历史。
现在,除了昔日的荣耀,这里更多承载了青海交通人的希望、梦想和追求。2005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交通部门积极调整思路、谋篇布局,把高速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对全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地区,以提升路网服务水平助推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一时间,在翰海戈壁,倒淌河至共和、共和至茶卡、茶卡至德令哈、德令哈至小柴旦湖、察尔汗至格尔木、当金山至大柴旦、大柴旦至察尔汗、湟源至西海共8条总投资超过160亿元的上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在青海西部铺开战场,交通人掀起了继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又一个轰轰烈烈、金戈铁马、盛况空前的公路建设高潮。
为了让项目安全顺利施工,项目组坚持严格管理,首次在招标文件中列安全专项经费,明确管理,为项目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项目组还要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分别签订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各方权力、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同时,这次工程首次实行首件项目认可制,以样板工程示范和带动提高全线工程质量水平。
可以说,青海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不仅探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高速化公路模式,还大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青海高速公路建设探索出一套优质工程的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 建设精品工程
“一定要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有机统一;要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速度建好高原特色高速公路,向海西州人民、向青海人民交一份出色的答卷”。遵照青海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伯让的要求,自开工以来,广大公路建设者坚持从小事做起,抓细节,质量管理精益求精。施工现场每个作业面都设工作区域标识牌,每处桥涵设工程标识牌,每处平交道口都设置减速带、警示牌并配备交通安全员,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配备施工、安全等操作指南及上岗证。在土方施工中,管理人员按实验段参数严格控制,分层填筑,并根据填土厚度、松铺系数,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填土量,用灰线标出方格网进行堆料、摊铺、碾压。就连料场地面都进行硬化,规范摆放石料、钢筋、水泥等施工材料。
尽管严格管理,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遇到了种种困难,首先面临的就是青海严酷的自然环境: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有2800多米,高寒缺氧、风多雨少,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55倍,盆地大部分土地被一层层坚硬的黄褐色的盐壳覆盖。在这种条件下,青海的公路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奉献者之歌,展示了公路交通人刚毅宽阔的性格和胸怀。
项目建设中,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的要数国道215线察尔汗盐湖至格尔木公路。作为我国在盐渍土地区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沿线大部分是盐渍土质,部分路段地表水丰富,沼泽地、水草地分布较广。经反复研究试验,建设者们采用强夯置换,保证路基的安全稳定,在构造物两端及盐盖过渡段地基,首次采用砾石桩施工工艺,同时采用冲击碾压施工方法,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增强地基承载力,并在桥梁桩基施工中,尝试应用“袋装混凝土灌注桩技术”。青海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局总工李群善介绍,用防腐蚀、寿命长、强度高、耐磨损的土工合成防腐袋,彻底隔离钢筋水泥混凝土与盐渍土的接触,可有效解决盐渍土对桩体材料的腐蚀破坏,提高构造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这种工艺在国内属首次使用。同时,针对青海水资源缺乏的现状,施工人员还引进了“新型混凝土节水保湿养生技术”,使保湿效果长达8天以上,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物质量。
青海高速公路建设,凸显了典型示范工程的建设特点,并以新的理念打造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高原高速公路,为实施适应青海发展的公路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之路
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注重体现以人为本,是刚刚通车运行高速化公路的又一特点。
为了保证安全,高原特色高速化公路采用的是低路堤、缓边坡,宽中央分隔带、分离式路基,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0.7至1.0米的路基高度,使高速公路平均造价由每公里2000多万元降低到1500多万元。而且这种路基非常适合青海省西部柴达木地区地形地貌地质,能尽量避免事故发生,刚刚通车的几条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都采用了这种设计,取消了防撞护栏,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便于公路绿化,更重要的是,车辆一旦发生意外,可顺着缓坡滑出路面,尽可能地避免事故发生。在公路设计、建设中,根据柴达木地区公路各沿线特殊的地貌情况,建设者全面考虑公路绿化与环保问题,并严格控制环保施工,使公路景观与沿线地形、地貌和生态浑然一体,让人感觉到的是路与周围生态、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道215线当金山至大柴旦公路的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条公路沿线存在泥石流、盐渍土、水草地等不良地质的实际情况,建设者采用了设置拦水坝和挡水埝、增加桥涵数量和孔径和提高路基并对路基边坡进行防护等综合治理方法;对盐渍土路段采用了提高路基、增设土工木隔离等措施。公路两侧都统一规范地设置了鲜明清晰的标线和注有汉、藏、蒙三种文字的标志牌。省公路建设管理局项目部负责人张金宝告诉记者,该项目从设计到措施、方法均融入了新的理念,如不等距离设置临时停车港湾,供司乘人员休息、检修车辆。为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和方便群众出行、放牧,邻近村庄百公里沿线,结合地形合理设置多处动物通道、人畜共用通道以及与公路平行的便民通道,有效保护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勃勃商机 实现历史跨越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青藏工业园、中信国安、西部矿业等投资集团纷纷落户柴达木,千万吨煤炭开发和煤化工项目、二百万吨钢铁生产、百万吨炼油厂、百万吨钾肥厂、百万吨碱厂、百万吨焦化厂等一大批企业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在高原特色高速化公路的两旁,随处都可以看到新建的现代化工业厂房。
据杨伯让介绍,刚刚通车的千公里高速化公路不仅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串起,而且将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串成一线,形成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对外运输的大通道。目前,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围绕主要资源地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形成3000多公里的公路环线,实现了与青藏铁路的衔接,使盆地内丰富的钾盐、石油、石棉、有色金属等资源得到了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从而使青海西部路网结构功能和公路运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昔日,柴达木盆地是“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凄凉景象;而如今,3000多公里黑色巨蟒,游戈在盆地的荒漠和浅滩之间,给沿线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段段里程、座座桥梁,如一座座无字丰碑,永远铭刻筑路人的艰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