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的北京寒意袭人但阳光普照。在部党组提出的2013年交通运输工作总体要求中,“创新”令我眼前一亮。今年的工作报告,“创新”出现38次。 科技创新是普通交通参与者最直接受益的,现在,创新已逐渐渗透到交通运输行业的方方面面。 在江苏连云港港,我看到接通船用岸电的货轮不再辅机轰鸣、浓烟阵阵,科技研发使天空更蓝。正是船舶岸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二氧化碳、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采访时,我和同事见证了工法创新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路面施工中,建设者们创新运用通风、隔热方法解决冻土消融难题;修建隧道时,建设者们采用双层保温、防水技术,创新了多年冻土地区隧道防寒泄水洞的设计理念,保证了施工安全,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在国家实行重大节假日期间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首个假期,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异常繁忙,我在这里看到了信息化、智能化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刘小明在会议分组讨论时说,信息化是一种监管手段,也是一种服务手段,信息化做到位了,管理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服务的角落将越来越多。路网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印证了刘小明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杨传堂部长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讲,要靠科技创新来带动。 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的今天,我们期盼着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期待交通运输更加低碳高效,希望人们的出行步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本报记者 孙英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