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质量如生命
200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奖)于前不久在北京揭晓,在获奖的82个工程项目中,津晋高速公路(天津东段)汉港公路互通式立交工程、临侯高速公路赵康枢纽、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等9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荣获殊荣。
众所周知,鲁班奖是奖励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最高奖项,获得此奖,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项众目钦羡的荣誉,对于建设企业乃至交通行业来说,优质,更意味着形象、品牌和信誉。
交通行业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建造了一批令世界瞩目的工程,它们分布在中国版图的不同区域上,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工程规模、建设条件,还是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而质量,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内涵标志。
例如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为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为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
一个国家同时建设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各国都不多见。而这些世界级大工程的建设单位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便是建设出造福今人及后世的优质工程。而这只是反映交通行业重视质量的一个方面。
一直以来,狠抓工程质量成为各级交通部门反复强调的要求。今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把提高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
张春贤部长饱含深意的一段话语,极其透彻地诠释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所承载的一切:"如果几年后我国建成的几万公里高速公路没到大修年限就大面积翻修,我们今天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可能被否定。我们修路架桥,实则书写历史。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这是我们这代人,对人民、对历史、对后人,做出的庄严承诺和郑重交代。"
成绩面前看问题
2003年新增公路通车总里程4.6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600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从中世人不难看出中国交通飞快发展的速度。
交通发展正在面临新的压力,压力来自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的深入。不可否认,目前交通建设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正在凸显。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面临这样的新形势,今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交通工作要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前瞻性,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和适当的发展速度,防止出现新的"瓶颈"。同时强调,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这是关系交通行业形象,关系到交通行业是不是一个负责行业的大问题。
纵观全国公路建设质量,2003年的全国质量监督机构统计结果给予客观评价:在建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监督检查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已完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平均质量鉴定得分为92.3,这些指标均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于水运工程建设质量,目前,竣工交付使用的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一次合格。近3年竣工验收的沿海港口建设项目总体工程质量优良率为85.8%,其中水工工程优良率已达到100%,疏浚、吹填、导助航工程优良率也达到100%。
可以说,近年来,公路、水运工程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工程质量通病还未得到根治,有些施工技术难题还未彻底攻克;地质勘探和设计深度不够,重大设计变更审查不严;施工单位违法分包、劳务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路网改造项目和县乡公路的工程质量与重点工程的质量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更新;基本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部分施工队伍,特别是分包队伍素质较低,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力量不强,质量责任不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工作尚有空白点等;施工监理对现场质量的控制有待加强。
客观科学看待质量
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交通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专家对于公路、水运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科学地揭示出一些质量问题存在的综合因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害是社会热议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问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几年内(正常情况下为10至12年)就出现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行车安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表现形式主要有裂缝、车辙、坑槽、松散等现象。专家分析,引起沥青路面早期损害的原因很复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车辆严重超限超载。目前车辆超限超载被称为损害路面的"第一杀手"。据测算,车辆超限超载对路面的影响呈指数级增长,也就是说,车辆超载1倍,对路面的影响可增大到256倍。公路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大量出现,大大降低了原有设计的使用寿命。
二是施工管理问题。由于我国公路建设规模大,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重速度、轻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个别地区盲目赶工、抢工,违背客观规律,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遵循合理的工期施工,带来工程隐患;一些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施工控制不严、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三是设计技术问题。沥青路面技术问题十分复杂,设计中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参数乃至计算结果都需要有经验的修正,国外也是在理论模型和实践的不断总结经验中进行设计技术的改进。目前,我国在设计技术方面的认识和经验还不足,特别是针对不同地质、不同水文气候条件下的沥青路面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还在深入研究、探索总结阶段。
四是材料问题。我国是季风气候最典型和最强烈的大陆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和日温差大,目前还没有能很好地同时满足高温性能与低温性能要求的沥青材料,此项技术也在研究之中。
针对沥青路面早期损害,交通部门已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严格限制超载超限车辆通行公路。去年华北五省市联合进行超载超限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将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超载超限专项治理活动。另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行业攻关,提高路面设计和施工质量。今年我部还将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并出台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引进、借鉴、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沥青路面早期损害问题。
措施得力提高质量
对于目前工程质量中存在的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交通部正视矛盾,认真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提出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
公路工程方面,交通部提出,无论是高等级公路还是农村公路,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质量好一点。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提高业主自身水平。推行"无缝隙管理",科学组织施工,加强质量监督和资金监管,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提高设计质量。对实体性质量要注重安全性与耐久性,做细做精;对功能性要求,要体现以人为本、使用方便的理念;在外观质量上,要与环境、生态、景观的统一协调;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借鉴一切先进的科研成果,把技术引进作为公路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切实改进工程监理工作。
交通部还就提高水运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措施: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制定《水运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水运工程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研究制定《水运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基建程序管理,实施依法建设;强化对水运建设市场的监管,规范招投标行为。做到合理划分标段,合理确定工期,合理标价定标,完善合同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企业基本情况和承担项目业绩动态管理系统,加强项目执法监察和质量检查;完善社会监理体制。严格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建立对监理单位的现场业绩及表现评价制度,加强监理队伍建设;精心设计,加强设计的现场服务;加强质量自检,提高施工质量水平,完善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举报和事故报告制度。